2025年5月13日晚,务本书院于教学楼B204教室开展“经典筑基·理论铸魂”专题讲座,书院执行院长毛豪明教授为学员深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讲座主要从两部著作的思想渊源、核心命题、当代价值三个维度,引领学员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破与历史性贡献。
毛豪明教授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渊源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员们清晰勾勒出一幅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到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法国唯物主义,直至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嬗变图,再以恩格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价作为切入点,指出这部著作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他详细分析了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既往全部唯物主义根本缺陷的批判,强调旧唯物主义仅从客体或直观形式理解事物,忽视了人的感性活动和主体性维度,而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方面,却只是抽象地发展,脱离了现实的实践基础。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提出实践是检验思维(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在阐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时,毛豪明教授重点解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两个著名论断,强调必须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理解人和人类生活的本质。毛教授特别指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物”不是指具体的物质,也不应当理解为一切物的抽象,而应当把它看作是物质生活实践。强调这才是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关键。
随后,毛豪明教授将话题转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他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诠释开始,介绍了该书的写作背景,说明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而作,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形成。讲座深入探讨了该著作的核心观点,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贡献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了全面阐释:确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分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讲座最后,毛豪明教授指出,这两部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其对人类世界和人类历史、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以及共产主义原理的深刻见解,对理解人类命运、观察当代世界和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讲座结束后,互动环节师生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理论盛宴,更是一场思想激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学员们进一步懂得了习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为什么说“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根本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夯实了成长为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理论基础。(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