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晚,问道书院第三期基础班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讲座,主题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新'在何处,所唯何'物'?”本次讲座于教学楼D101教室举办,由书院执行院长毛豪明教授主讲。学员们齐聚课堂,跟随毛教授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突破与现实价值,在理论阐释与经典解读中触摸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脉搏。
讲座伊始,毛教授以“旧哲学的局限”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柏拉图理念论和笛卡尔心物二元论以及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与王阳明心学,清晰梳理了传统哲学的理论桎梏:柏拉图旨在通过发现一个彼岸的、永恒的真实世界,来为此岸的、虚幻的现象世界提供终极依据。其所唯之“物”,乃是作为精神实体的“理念”。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的普遍怀疑,确立了“思维着的我”的绝对确定性,其所唯之“物”,在认识论起点上是“我思”。费尔巴哈虽将哲学拉回“感性”大地,却缺失实践、历史与社会维度;王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则止步于内在道德修养,与马克思“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内核形成鲜明分野。
在讲座核心阐释环节,授课教师围绕“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从生活(生产)性、历史性、社会性三大维度,逐层拆解其理论革新内核。指出旧唯物主义(以费尔巴哈为代表)所唯的“物”,是自然主义的、实体性的物质,即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可以被感官直接把握的物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则大大拓展和深化了“物”的范畴。它所唯的“物”,核心是“社会存在”。这并非指具体的物品,而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毛教授强调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更具总体性的概念来指称新唯物主义所唯之“物”,那就是“社会生活”本身。
为了让学员们更清楚地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精髓要义,毛教授还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价值,锚定在“活下去、活得好、更好地生活”的现实生活诉求中:“‘活下去’是理论的起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正是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活得好’是理论的实践路径——通过改造社会存在、优化生产关系,为更合理的生活秩序铺路;‘更好地生活’则是理论的价值指向,指向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让每个人都能走向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一通俗化的解读,让在场学生更清晰地感知到:看似抽象的哲学理论,实则紧连着普通人对生活的朴素期待。“原来这些理论不是飘在书本里的抽象原则,是真的在回应我们对生活的向往。”有学员课后这样感慨。
讲座尾声,毛老师总结道,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是以生活、历史、社会超越旧哲学的二元对立,其根本使命是“通过改造客观社会存在,创造美好生活,推动人类自由解放”,而这一理论也成为分析现代社会发展与危机的有力工具。这堂课程跳出了“抽象哲学”的认知误区,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认知,也理解了其与现实社会的紧密关联,为后续的思想学习与理论运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问道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