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大数据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于7月2日至7月6日赴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帮助青年学生党员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传承文化,感受非遗魅力。7月2日至7月3日,支部小组成员深入义门镇,探寻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棒鼓和火罩子。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认真学习花棒鼓的表演技巧,传承人详细介绍了花棒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学们都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随后,大家又参观了火罩子制作过程,了解火罩子的传统制作工艺,亲手体验制作过程。火罩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的符号。火罩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它伴随着义门镇人的生活,见证着小镇的兴衰变迁,火罩子是人们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非遗美食。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也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探访老党员,汲取奋进力量。7月4日,支部小组成员来到义门镇卫生院探访老党员李医生,李医生是一名乡村医生,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聆听老党员讲述他入党时的初心和几十年来的奋斗历程。从艰苦条件下坚持为村民治病救人的经历,到医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再到如何克服困难坚守岗位。同学们被老党员李医生的奉献精神和坚定信念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以李医生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共绘发展新篇。7月5日至7月6日,支部小组成员们深入义门镇的乡村田野,与当地基层干部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乡村振兴的现状与需求。同学们积极参与乡村规划讨论,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当地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还协助村民开展农产品线上销售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在与村民的互动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生态的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升华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使命担当。“三下乡”活动是一场关于青春、责任与使命的实践之旅。支部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心关爱老党员,助力乡村振兴。他们用青春的汗水浇灌乡村的沃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撰稿:李光 摄影:张胜军 一审:许景 二审:钱坤 三审:吕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