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后总因他人一句模糊评价反复内耗,看电影时比旁人更早落泪却被调侃‘脆弱’……”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拥有更敏锐的感知力,却常因这份 “敏感” 陷入自我怀疑,他们便是占人群约 20% 的高敏感者。10月27日下午,合肥经济学院(新桥校区)信息工程学院24级网络工程(对口)班在教学楼A102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用温暖的视角与实用的方法,为高敏感者解开 “敏感即缺陷” 的认知枷锁,引导他们拥抱自身特质。

心理委员提到,不少高敏感者曾尝试 “改造” 自己 —— 刻意忽略他人情绪、压抑共情能力,试图让自己 “变迟钝”,可结果往往是内心疲惫感加剧。正如含羞草本会因触碰闭合,强行按住叶片逼其舒展只会使其受伤,对高敏感者而言,接纳自身 “敏感”,才是与自己和解的第一步。
心理委员也给出了关键建议:为敏感 “设边界”。当他人负面情绪大量涌来时,可温和表达 “我理解你的感受,但现在我有点累,咱们稍后再聊”;当脑海中反复回放他人评价时,及时提醒自己 “这只是他的想法,不代表我的真实样子”。无需强迫自己 “不敏感”,学会保护这份特质,才能避免它成为伤害自己的武器。
最后,心理委员传递向同学们出温暖的期许:高敏感者不必为迎合他人隐藏感知力,他们值得因这份 “在意” 被世界温柔对待,更值得被自己好好接纳。
(撰稿:谢悦悦 摄影:唐 娟 一审:张文婷 二审:钱坤 三审:吕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