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合肥经济学院(原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团委网站!
网站首页|加入收藏

团委

【“三下乡”系列报道】大数据学院“义心乡行,青芒双助计划”实践队赴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7阅读次数:90次

为挖掘乡村非遗文化与特色资源,助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7月8日—7月14日,大数据学院“义心乡行,青芒双助计划”实践队赴亳州市涡阳县义门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形式,探讨乡村文化底蕴与发展现状。

图片18.jpg

7月8日,实践队到达涡阳县居委会开展对接工作。居委会负责人介绍了当地的基本情况、非遗文化资源分布及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并为实践队后续活动安排提供了合理建议,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19.jpg

7月9日,实践队前往“苔干”传承人家中,义门镇素有“中国苔干之乡”的美誉,其“苔干”种植历史悠久、品质卓越,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更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传承人向队员们展示了“苔干”从选材、晾晒到腌制的全过程,讲解了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价值。队员们认真记录制作要点,品尝新鲜制作的“苔干”,体会到传统美食背后蕴含的匠心与文化。

图片20.jpg

7月10日,实践队前往“火罩子”制作工坊,并对涡阳县特色非遗美食展开调研。“火罩子”是义门的传统特色小吃,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队员们不仅观摩了“火罩子”的和面、烘烤等关键步骤,还与传承人探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创新方向,为老味道的延续收集了宝贵思路。

图片21.jpg

7月11日,实践队寻访“花棒鼓”非遗传承人。义门“花棒鼓”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传承人为同学们展示了经典曲目,讲解了“花棒鼓”的历史演变和表演技巧。队员们还尝试学习了基本动作,亲身感受了这项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活力。

图片22.jpg

7月12日,实践队将目光投向当地特色美食熏牛肉。在熏牛肉加工点,同学们了解到熏牛肉以当地散养黄牛为原料,采用液态烟熏技术,减少传统熏制的焦油残留。通过与制作者交流,实践队不仅记录了熏牛肉的制作工艺,还了解了其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故事。

图片23.jpg

7月13日,实践队前往义门镇清真寺,队员们收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素材。随后,实践队参观了寺旁的八百年古树,古树枝繁叶茂,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队员们通过拍摄、记录,感受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印记。

图片24.jpg

7月14日,实践队来到当地卫生院,与医生们进行交流。李文志医生向队员们介绍了卫生院的医疗设备、科室设置及日常诊疗情况,讲述了近年来乡村医疗条件的改善与仍存在的挑战。实践队还了解了居民的常见病种、建设历史等情况,对乡村医疗健康保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感受到基层医生守护村民健康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25.jpg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通过探寻非遗文化、特色美食与乡村医疗,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与发展现状,队员们在实践中传承文化、体察民情,将所学知识与乡村实际结合,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思考,也让这个夏天成为一段充满意义的成长之旅。(供稿:大数据学院“义心乡行,青芒双助计划”实践队 郭少博 摄影:李光 于雪 袁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