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黄山市歙县瞻淇村非遗鱼灯文化内涵,助力传统技艺创新发展与乡村文旅融合,6月28日至7月5日,我校团委“鱼跃古徽”实践队赴黄山市歙县瞻淇村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调研、技艺学习、文化推广等多种形式,深度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的魅力,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6月28日中午,实践团队抵达瞻淇村后,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非遗传承人郑冬蛟在瞻淇村咖啡馆主持召开了一场特别会议。会上,郑师傅通过视频展示和生动讲解,向队员们介绍了鱼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其个人传承故事。在郑师傅的带领下,队员们不仅观看了精彩的祠堂鱼灯表演,更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习舞动技巧,亲身体验让鱼灯“活”起来的韵律。
6月29日,队员们走进郑冬蛟工作室,系统学习鱼灯制作技艺及其发展现状,并在其徒弟指导下尝试为鱼灯描绘上色,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传统手工艺的匠心独运。队员们还走访了汪观海等资深鱼灯制作匠人及表演师傅,全面了解鱼灯文化的传承脉络。
6月30日,在瞻淇村党总支副书记汪文华和村第二党支部书记朱敏的带领下,实践队探访了天心堂、九世同堂、资政第等古民居建筑。汪文华副书记细致讲解了古建筑的精巧结构、雕刻艺术及其背后的家族兴衰史与村落文化积淀。飞檐斗拱间,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瞻淇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认识到古建保护与非遗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
7月1日,朱敏书记和郑冬蛟师傅带领队员们来到山间西瓜种植地。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并体验村民的辛勤劳作,在酷暑中真切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精神。
为获取更广泛的文旅发展建议,7月2日,实践队在徽州古城面向游客、研学学生、本地商户等群体开展了问卷调查。收集到的宝贵意见为队员们分析当地旅游业态、思考文化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晚上,队员们积极参与了祠堂及村道的鱼灯巡游表演,沉浸式感受“一夜鱼龙舞”的非遗魅力。表演结束后,追寻田埂间飞舞的萤火虫,队员们更直观地体会到瞻淇村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
7月3日,在朱敏书记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方壁纪念馆。通过讲解员的深情讲述和馆内珍贵的实物史料,抗日巾帼英烈方壁投身革命、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了队员们。队员们怀着崇敬之情,重温革命历史,深刻感悟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崇高民族气节。
7月4日至5日,队员们集中整理调研数据、访谈记录以及拍摄的视频、图片素材,系统梳理在非遗传承、古建文化、乡村发展等方面的调研成果,为形成高质量的实践报告和后续文化推广做好充分准备。
此次瞻淇村之行,队员们不仅系统学习了非遗鱼灯文化,探访了古村历史,体验了劳动艰辛,感受了生态之美,更在红色教育中汲取了精神力量。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动力,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供稿:校团委“鱼跃古徽”实践队 江品睿 鲁雅莉 摄影:孟雨纯 张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