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文法学院的师生走进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桐城路校区),开展以“徽韵流芳,让徽剧走进校园”为主题的公开课,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的独特魅力带入青春校园,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堂鲜活生动的文化传承课。
活动伊始,文法学院赵星雨同学以一段真挚的成长故事打动人心。她自幼研习京剧,却在返乡后惊讶地发现家乡徽剧虽底蕴深厚却鲜为人知。这份触动促使她立志成为徽剧传播者:“当我意识到许多人不知道徽剧是京剧的母亲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必须让更多人了解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她的讲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认知徽剧的大门。
本次公开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构建起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在辨声识韵环节,通过对比播放京剧《秦香莲》与徽剧《惊魂记》的经典选段,引导同学们辨别两种剧种的差异,直观感受徽剧高亢激越的原始唱腔,同时也引出了京剧知名度高而徽剧知名度低的问题。随着课程深入,师生共同回眸历史,借助PPT地图演示“四大徽班进京”的历史脉络,揭示徽剧与京剧的血脉渊源,阐释其作为京剧“母亲艺术”的重要地位。在特色解码环节,大家深入解析了徽剧三大核心特征——保留吹腔、拨子等古老声腔的“活化石”属性,文武兼备的表演体系,以及承载徽州精神的文化价值。
为了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课程还设置了趣味知识竞答环节,用问题巩固知识点,激发学习热情。最让同学们兴奋的是身段体验环节,邀请同学上台模仿学习,亲身体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艺术真谛。课程最后发出传承倡议,号召学生成为“徽剧小宣传员”,提出在校园广播或班会活动中融入徽剧元素的实践建议。
“传承非遗不是大人物的事,而是每个人能做的小事。”活动尾声,主持人徐仁钰的话语引发深思。从课后向朋友讲述“徽剧是京剧妈妈”的故事,到在校园广播中尝试徽剧念白,再到班级活动中增设徽剧知识环节,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文化传承最坚实的根基。
此次文化艺术进课堂,既为徽剧传承注入青春动能,也让美育之花绽放出时代光彩。文法学院团委书记许乐仪老师表示:“希望今天的种子能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长成参天大树,让徽剧这朵戏曲之花继续绽放!”(文法学院供稿 一审:邱琛 二审:周云 三审:单桂凡)